滑稽神


作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

傀儡戏(悬线木偶戏)在闽南语也做“家礼戏”或“加礼戏”,以此表达该戏种与某种传统仪式的基本关系。早在五十年前,台湾戏剧家吕诉上已报告过台湾傀儡戏在驱邪法事中的作用。[1] 但傀儡也可以在婚礼喜庆中表演,为新婚夫妇祈福。

傀儡戏的表演者通常是地方上的道士,或与之有关系的人。在这种“仪式”节目中,演戏者称作“出头”、开场戏或“吉祥戏”的部分,是在正式的剧目之前。仪式性的演出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是世界戏剧史里极其宝贵的“活文物”,而且也是使许多地方戏剧继续存在的理由。每一种传统的地方戏都有它的“出头”的仪式节目(如京剧的“加官礼”),但是,在傀儡戏里,这个神圣的表演比人物戏更庄严。傀儡子的仪式有很多禁忌,婚姻的祈福是在大婚日前的子夜在男方家的大厅里进行的,供品有三牲的少牢,只有男方家庭成员、新娘和道士可以参加。

在驱邪仪式里禁忌更多,其中的“逃钟馗”是不可以观看的。即使在公开的场合演出,通常也没有任何观众!在传统的家庭里,小孩子是不可以看傀儡戏的。

这种戏的神圣性在它的历史和现实中都存在,每个傀儡班应该有七十二个偶头和三十六个偶身。这个数目象征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代表世间所有的神灵。但是,在所有的戏偶中,只有三仙戏偶与其它戏偶分开,那就是傀儡戏的滑稽神。在开演前,后台总要举行一个简单的祭典,表演者将三位戏神高悬在供桌与供品之前,并举行开光仪式。祭拜与开光完毕,三戏神遂被赋予灵性,成为具有法力的神明。

那么,这三仙戏神到底是谁呢?表演者们通常称之为“三兄弟”,问得更具体些,则各说一辞,莫衷一是。通常他们也叫三戏神为“三王爷”,分别是大王爷、二王爷、三王爷。[2]不过,这些说法并没有提供任何明确的内容。我们知道,戏团演出时采用北管[3]做为后场音乐者,往往把唐明皇当作戏神(西秦王爷)[4];而采用南管做后场音乐者,则以田都元帅为戏神。[5]但是戏神明明是三位,怎么会是唐明皇或田都元帅呢?乍看之下,这些说法似乎都不合理。以下我将使用闽南和台南民间香火数据和《道藏》里的道教仪式作一比较,以便对傀儡戏三戏神的身份做进一步的考证。

首先是“三兄弟”与田都元帅的渊源。比起其它的传说,田都元帅比较容易考证。在许多仪式中,表演者常将田都元帅请来为三戏神开光,而唐明皇却从未被提及。问题是,田都元帅的角色十分混淆。传说他是唐明皇手下的大将,在梨园教戏子们演戏[6],通常以“笑面郎君”的面目出现,颇似三兄弟里的大王爷。又有一个说法,即田都元帅是唐明皇手下的大将雷海青[7],曾以平安禄山之反而扬名。这里,“田”和“都”是误写。[8]这些说法显然都很附会。我的初步考证是,三兄弟即《三教源流搜神大全》[9]中的风火院田元帅三神:

 

帅兄弟三人,孟田苟留,仲田洪义,季田智彪。父讳镌;母姓刁,讳春喜,乃太平国人氏。唐玄宗善音律,开元时,帅承诏乐师,典音律,犹善于歌舞。鼓一击而桃李甲,笛一弄而响遏流云,韵一唱而红梅破绽,蕤一调而庶明风起。以教花奴、玉奴,尽善歌舞。后侍御宴以酣,帝墨涂其面,令其歌舞,大悦帝颜而去,不知所出。复缘帝母感恙,瞑目间,则帅三人翩然歌舞,鼓笳交竞,琶弦索手。已而神爽形怡,汗焉而醒,其疴起矣。帝悦,有“海棠春醒,高烛照红”之句,而封之侯爵。至汉天师因治龙宫海藏[10],疫鬼倡徉,作法治之不得,乃请教于帅。帅作神舟,统百万儿郎,为鼓竞夺锦之戏,京中谑噪,疫鬼出观,助天师法断而送之,疫患尽销。至今正月有遣俗焉。[11]天师见其神异,故立法差以佐玄坛,敕和合二仙助显道法。无和以不合,无颐恙不解。天师保奏唐明皇帝,封冲天风火院田太尉昭烈侯、田二尉昭佑侯、田三尉昭宁侯。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唐明皇赐封元帅兄弟三人,并惠及父母及其三伯公婆。[12]此外,受封名号还有其它十多种不同称谓:

 

窦、郭、贺三太尉,

金花小姐,梅花小姐,胜金小娘,

万回圣僧,

和事老人,

何公三九承士,

都和合潘元帅,

天和合梓元帅,

地和合柳元帅,

斗中杨、耿二仙使者,

送梦报梦孙喜,

青衣童子,

十莲桥上桥下棚上棚下欢喜耍笑歌舞红娘粉郎圣众,

岳阳三部儿郎百万圣众云云。[13]

 

上述神众到底是谁呢?有些对我们来说是熟悉的,有些则不然。他们都是与三戏神有关的神明,从宗教仪式上看属于同一系统。我们稍后再谈这些神明,先探讨前述有关三元帅的记载:

我们的主角来自东方神秘的“太平国”。《吕氏春秋》云:“乐乃可成太平”。[14] “太平国”是个和谐的国度,人人平等,大家都可以享受滑稽神所带来的快乐。三兄弟的音乐如此美妙,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善音律的皇帝唐明皇的御前乐师,并在梨园里教如花似玉的宫娥们戏曲。他们的幽默使宫廷盛宴充满欢乐。他们来无影去无踪,随心所欲,来去自由。只有在皇太后感恙之际,他们才在梦中显灵救治。

上述描述告诉我们,三位神明的第一个特征是主管戏剧和音乐,其次则较为复杂,即他们能降服传播瘟疫的海上疫鬼。

“猖神”与恶鬼对抗之说由来已久,在《道法会元》中可以找到相关的数据,“八大猖神”的名号分别是“起魂将”、“摄魂将”等,均属大除邪神、北方大帝、正乙玄坛赵公明元帅部下。他们凶猛赫厉的特征在 “召兵咒”的描述中可略见端倪:“猖兵猛兵,烜赫威灵,持戈仗剑,生气无情,忿怒凶恶,猖獗狂狞,斩头截血,食鬼吞精……”。[15]然而,即使八大猖神也无法扼止疫鬼。张天师只好求助于滑稽神,造了一座神船。

神船驱除疫鬼的习俗不仅台湾有,中国南方地区及越南、菲律宾一带也很流行。神船逐疫鬼的典礼在台湾一些地方的定期“王醮”(金箓祈安禳灾清醮)中还时常可见。除煞以及在恶疫肆虐的现场焚烧王船是仪式的尾声。

三兄弟率领儿郎以喧闹的鼓乐吸引疫鬼出来观看。这段“统百万儿郎,为鼓竞夺锦之戏,京中谑噪”的描述,使我们不禁联想到古时方相逐疫傩祭的情形。[16]这种“鼓乐除疫”,是由方相氏率领的一种纷闹、愉悦、活泼的游行活动:[17]

 

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一般认为傩祭本身具有驱魔斩疫的功能。今天所有宗教节庆的民间大游行,据说即源于此我们现在所叙述的情况却稍有出入。滑稽神击鼓作乐,旨在引疫鬼出观。乐声吸引疫鬼,天师才能将它们捕捉斩除。此法因此称之为“和瘟法”,而滑稽神扮演的是“和合神”的角色。这种道教仪式在台湾至今仍然十分盛行,一般在神船逐疫的典礼前都会举行“和瘟”科仪。[18]

故事的结尾告诉我们,滑稽神的第三个特征是张天师封他们为赵公明元帅的部属。有关这一点,明《道藏》中有数据记载。但是《道藏》只提到三兄弟中的二田太尉,其中的原因我们只能推测。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记载,似乎意在解决滑稽神传说的矛盾之处。唐明皇赐封三兄弟为冲天风火院元帅,这点《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与现存的道教仪式相符。正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提到的,滑稽神乃和合神。况且,滑稽神通常被称作“元帅”,而不是“太尉”。这三位和合元帅,如果不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提到的“都和合元帅”、“天和合元帅”、“地和合元帅”,还会是谁呢?我认为田都元帅就是三兄弟里的大王爷,也就是田都和合元帅。

在此,我们应该考察一下三兄弟在风火院所司之职。首先,风火院到底是怎么一种机构?有何职能?《上清灵宝大法》[19]有一段记载关于如何与天神沟通之法:

 

风火驿者有一院,号曰火院[20],有一判官主之。院辖左右风驿、火驿。左者专一传递南院符命、赦书、文檄,右者专一传递北院符、敕文檄,所谓判官,即主管南北二院文书。……凡建斋必先具公文申告,乞为改正。

 

显然,这位传递天地间信息的使者并非滑稽神,二田太尉甚至没有被提到。在《道法会元》中,它们的名号、事迹都有详尽的描述。[21]以和合符消灾解厄,万事和合,正是冲天风火院二田太尉的重要职能。请神仪式开始时,先请赵公明元帅下凡,随行神祇也前来帮助法事。接着,滑稽神便被召来:

 

天和合神君

地和合神君

和合太尉风火郎君

吾今召汝,疾速来临

急急如老祖天师六合无穷高明大帝律令敕

 

然后,各路神明会集,应邀同享供品。整个请神仪式除了召唤赵公明元帅及二田太尉外,还包括前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所列诸神众。下表可以比较两种数据的中所有列的共同神明: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道法会元》

窦郭贺三太尉

金花小姐

梅花小姐

胜金小姐

万回圣僧

和事老人

何公三九承士

都和合潘元帅云云

斗中杨耿二仙使者

送梦报梦孙喜

青衣童子

窦判官、郭太尉、贺将军

金花小姐

梅花梅滟猪头象鼻

银花小姐

万回圣僧

和合散事老人

 

地部金冠招宝潘元帅

杨耿二神君

 

开颜悦貌童子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和合诸神名单和《道法会元》请神的诸神位,虽然有不同之处,(《道法会元》的神位不只有和合神,还有很多别的神明),但它们的相似性是不容否定的。我认为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它证明在田野或庙宇能看到的地方戏剧、民间信仰和《道藏》中的道教仪式相互间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不能不研究《道藏》资料。这是一件看起来很当然的事,不过,直到现在,真正这么做的人似乎并不多。

    从民间信仰和地方习俗到写传的道教仪式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有时这两方面的距离并不大,如上述和合神的例子。此外,《道法会元》还记录了正一玄坛赵元帅的驱邪法,也要用一张“和合如意符”。道士书符毕,必须“大笑一声,存彼此和颜悦色”。再念和合咒:天和合,日月星辰和合,地和合,品类生人和合。人和合,精气神自然和合等等[22]在这里,道士自己扮演和合神的角色。

    从三兄弟的传说中,我们可以得到三个不同的要点:第一,它们是滑稽神;第二,在道教除瘟仪式中,它们扮演和合神的角色;第三,它们是天地人神的使者。传说中的其它神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三兄弟类似的功能:它们中有的是使者,有的充当和事佬(月下老人),有的是演员,有的就是道士,也有的是弄臣。不仅如此,它们当中还有倍受商人和配偶膜拜的两位和合神:寒山和拾得,以及和合二部众等。以下,我用类似的分析法考察其中的一位和合神。

    据《太平广记》记载:

 

万回师,阌乡[23]人也,俗姓张氏。初,母祈于观音像因而娠回。回生而愚,八、九岁乃能语,父母亦以豚犬畜之。年长,父令耕田,回乃耕田,直去不顾,口但连称“平等”。因耕一垄,耕数十里,遇沟坑乃止。其父怒而击之,回曰:“彼此总耕,何须相异?”乃止击而罢耕。回兄戌役于安西,父母感念之甚。回详思其兄所要者,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夕返其家。以其万里回,故号曰“万回”也。先是玄奘道士向佛国取经,见佛龛题柱曰:“菩萨万回,谪向阌乡地教化”。奘师驰驿至阌乡县,问此有万回师无。令呼之,万回至,玄奘礼之,施三衣瓶钵而去。[24]

 

这段文字所表述的万回既是呆子,也是神明,不过并不说明与它的“和合神”身份有什么关系。在《西湖游览志》[25]中有另外一种记载:宋朝,汉州人民腊祭[26]时都对万回哥哥祈祷。他的形象是散发笑脸,身穿绿服,右手持棒,左手持鼓。据说他是‘和合神’,可以将远在万里的人即召回,所以名叫‘万回’。如今,对万回的崇拜已不复存在。

    事实并不象《西湖游览志》的作者说的那么绝对,据我所知,不仅在台湾,就是今天的中国大陆,不少地方依然保存了万回的香火。许多人在祈求家庭团圆和睦时,都会提到他的名字。因为一般人认为他能使有情人百年和好。有一段著名的祷词是:

 

贞观元年五月五,万回圣僧生下土;

不信佛法不信仙,专管人间和合事。

和合来时利市来,眼观梨园舞三台;

拍手呵呵常要笑,咚咚金鼓滚地来。

男女相逢心相爱,营谋买卖大招财;

时时刻刻心常恋,万合千和万事谐。

吾奉万回哥哥张圣僧律令。[27]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上述三兄弟的众多特征:和合、戏谑、天地使者、梨园等等的综合。它表明这些特征并非某一特定神明的特殊性格,而是一系列“滑稽神”的共同形象。但是,万回圣僧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即它是专司男女关系的和合神。

滑稽神的观念到底源于何时,上述几个例子几乎都提到唐明皇,而一般传说更是众口一词,认定所有滑稽神都来自玄宗的梨园。实际上,从汉代六朝以降,不少文献提到汉武帝御前著名的弄臣东方朔的种种轶闻趣事,司马迁将他列入《滑稽列传》中。在白话中,“滑稽”可以译作“丑”。东方朔与万回一样是谪仙,他在汉宫中不仅教皇帝神仙术,也教宫女们养生驻颜之道。[28]

    但是,傀儡戏的滑稽神不仅是受人膜拜的神明,他们在宗教祭典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道士赋灵性于滑稽神,滑稽神施展法力:除煞、召魂、为新婚夫妇祈求百年和好。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傀儡作法与道士亲身作法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人们告诉我,傀儡帮助道士,它们会加强仪式的威力。

众所周知,罗马天主教的弥撒是仅存的宗教戏剧形式之一。实际上,道教的仪式足以与之媲美。每个重要的道教仪式都有自己的音乐和舞蹈,同时也为诸神设置丰盛的飨宴。而且,道士扮演着一种“上不到天,下不到地”的角色,道服款式就表达了这一概念。[29]他是一种媒介,一个天地间的使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取悦人的演员。在许多情形下,仪式所表现的形式戏谑而诙谐,有时是即兴表演,有时则是例行法事。在一个被称为“放赦马”或“流马”的仪式中,必须差遣一个纸做的信使骑纸马上天送祷文。信使启程,由道士当众焚烧纸马、信使和文检,并分别由两位道士扮演难驯的马和滑稽信使。在另一个逐瘟疫送王船的仪式中,也有类似的表演:道士装扮成快乐的水手,在启航时饮酒欢歌。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是否可以因此断言,由傀儡和道士扮演滑稽神和神媒是完全一回事呢?答案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否定的理由是,傀儡是由道士操纵的,是一种道具。

 


[1] 参见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史》,台北,1959年,第464页。

[2] 在地方神中,王爷是较低级别神的通称,且往往指“瘟神”,不过也不尽然。虽然滑稽神并非瘟神,但我们在下文将会提到,它与“逐瘟”仪式关系密切,“王爷”之称或源于此。

[3] 亦即乱弹,属花部之地方戏曲。在闽南地区称“北管”,以别于当地的另一剧种“南管”(也称“南音”)

[4] 但较普遍的称法是“郎君爷”或“老童”,与田都元帅一样,通常被当作笑面郎君的形象。

[5] 有关田都元帅的神话很多,在福建地区每个的地方的传说都有所不同。本文在这一领域是比较早的作品,由于条件限制,当时我只用了在台湾做田野所找到的数据。最近几年台湾学者做过很多关于田都元帅神话的新研究。关于它的仪式表演,可以参考荷兰学者Robert Ruizendaal的研究成就。

[6] 在中国戏剧传统中,梨园被视为中国戏剧的起源。

[7] 这种说法在台湾十分普遍。但雷海青似乎是许多人物的混合造型。参见《台湾省寺庙教堂调查表》1958年,第58页。

[8] 传说唐明皇观看平安禄山一役时,见到获胜的军队带着两面大旗,一面写着“田”,一面写着“都”。当雷海青得胜见驾时,皇帝称他“田都元帅”等等。

[9] 见《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 242页。

[10] 所指不详,待考。

[11] 或许与五月五日端阳节及一月十五上元节的划龙舟有间接关系。

[12] 其父母分别封为圣父嘉济侯,圣母刁氏县君;又三伯公昭济侯,三伯婆今夫人。

[13] 《绘图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外二种)》,第243页。

[14] 见《四部丛刊》本,卷五, 第36页。

[15] 《道法会元》卷232,第13页。

[16] 荷兰汉学家高延(J. J. M. de Groot1854 - 1921) 对傩祭有详尽的研究,见The Religious System of China. Leiden1910年。卷6,第973-980页。

[17]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

[18] 两种仪式都很普遍,漳州地区的道士采用“和瘟五雷神灯科仪”,泉州地区的道士采用“和瘟正醮科仪”,两者基本相同。最常被提到的是和瘟教主匡阜先生。

[19] 宁全真着《上清灵宝大法》,卷40,第2页。

[20] 在道教仪式中,所有书简、祷文及其它文件,在诵经之后都会用火焚烧,而风则被认为是传递信息的使者,因此主司机构被称为“风火院传驿组”。“风火”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晋时代的《灵宝无量度人妙经》中。

[21] 见《道法会元》卷233

[22] 《道法会元》卷235,第10页。

[23] 今河南省灵宝。

[24] 《太平广记》卷92,“异僧类”。

[25] 最早提到万回的书是《酋阳杂俎》贝编。

[26] 腊祭是在冬至后举行,傩祭则在冬至夜举行。如果我们假设此二祭的意义相同,应属合理。

[27] 这段资料是由台湾的江家锦先生凭记忆口述整理的,其后我在《万法归宗》卷二找到内容完全相同的一段“和合咒”。见《增补全符秘传万法归宗》卷2,第2页,新南书局出版。年代不详。

[28] 有关东方朔的进一步研究,参见拙著《汉武帝内传研究》,法国远东研究院出版系列之五十八,巴黎,1965年,第60等页。

[29] 以前的道士鞋是一种五、六英寸的“下不着地”的木底靴,与中国戏剧中生角穿的靴子并无二致。道士冠顶端镶着一个火焰状的金属顶。这个称为“仰”的冠顶,象征着道士向往上天的心灵。

-----------------------------------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