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经》初探

作者: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

在研究《老子中经》这份被遗忘已久的经典之前,先谈谈道教文献的特色并非没有意义。如所周知,《道德经》里没有年代,也没有地名,书中找不到任何与历史地理有关的文字。明《道藏》收入大约一千五百部经典,几乎全都没有这方面的资料,大部分都不说明作者与成书年代。可以说,《道藏》的编纂者根本不理会历史。与道教相反,佛教藏经都保存了完整的目录,对经典与翻译都有详细的记载。这些珍贵的数据使学者得以有系统地研究中国佛教史。儒家的经典与文献也有相当完备的目录体系。虽然许多古代典籍已经失散,但早期的目录与正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历代的作品与作者。而后期的书籍大部分都有相当丰富的目录学数据。道教在这方面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保存了一部《大明道藏经阙经目录》。然而,它的编纂者没有说明此书参照古代哪一部目录,也没有说明为什么不象佛教文献那样,把旧目录收到新《道藏》里。

如果我们看看道教自己编纂的历史,《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作者赵道一可能是元代初年的人,不过,他似乎不想向读者介绍自己。赵道一在没有注明年代的序言里声称,他试图写一部可与《资治通鉴》相媲美的道教史书。这部《通鉴》的内容大部分是从传说中抄袭来的,从黄帝的传说写起,结尾是宋徽宗宫廷中有名的道士。所有人物的年代编排完全随心所欲,没有任何历史秩序。

总而言之,对于“爱道者”来说,一般的历史和地理完全不重要,对了解万物的本质也并不要紧,似乎只有内宇宙的时空才比较重要,比较实在。他们这种固执的态度,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然而,我们不只要看到这个时空观的消极一面;透过对这个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推测它与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成仙观念有内在的关联,而汉代的《老子中经》和它的“一人之身,一国之象”的原旨,正是了解道教这种固有的宇宙观的关键钥匙。

一、关于《老子中经》其书

《老子中经》是现存比较完整的一部有关道教宇宙信仰的古经。它保存在《云笈七签》第十八,九卷里,共有五十五章。明《道藏》收入一份题为《太上老君中经》的本子,与《云笈七签》的《老子中经》几乎完全相似,连错字也一样,只不过错得更多而已。这使我们怀疑,明道藏编撰者从《云笈七签》中借用了此书,以扩充明《道藏》的卷目。我们在此所引用的《老子中经》,指的是《云笈七签》的版本。

   《老子中经》即是“老子之中经”。在本经中就出现过这个名字,如第五十一章:

经曰:……气绝即死矣。是以为道者不可不存其神,养其根,益其气。兆汝弩力。弩力将去。真人得道,万八千岁一会;道士得道,千岁一会。故作中经,以遗后世。本上皇藏之金匮,道人得千金勿传出也。

关于“中经”两字的意思,本经也有说明。如最后的第五十五章说:

(即老子)时时自案,行此三篇,上、下、中经也。

由此可见,老子所“行”三篇,即上、中、下三经 ,并不只是一本书。因为,倘是一本书,就不说“上、下、中”,而会说“上、中、下”篇。所以,合理的推测是:老子有书,分上下二篇(或上下经),后来又出了一本中篇(或中经)。上下篇即指老子的《道德经》,司马迁称老子之书为《上篇》和《下篇》即是此意。后来边韶的《老子铭》也说《老子》为“二篇之书”。《列仙传》则称它为“上下经”。刘宋时,三天弟子徐氏所编的《三天内解经》也说:

老子知周祚当衰……辞周而去。至关乘青牛车,与尹喜相遇。授喜上、下、中经:《中经》一卷、五千文二卷,合三卷。喜受此书,其道得成。

可知上引《老子中经》第五十五章的“三篇”,是老子《道德经》和《老子中经》。后来的道士就共修此三篇。唐初的《传授戒仪注诀》可以证实此事。这本书是关于唐代道教的“太玄部”书籍的传授仪式。[1]唐代道藏的太玄部共有十卷,前两卷为《老君大字本道经上》和《老君大字本德经下》,接着就介绍经法序次之由:

昔尹子初受“大字”三篇。《中经》在“太清部”中,所以付上、下两卷。(饶注:按今道藏有《太上老君中经》二卷)              

“太清部”收藏旧养生和炼丹的书。[2]唐初的《道教义枢》卷二谓太清经云: “明金丹之术,服御之者远升太清,故言泰清也。”而《老子中经》与金丹有关,如第五十五章说:“兆汝欲神仙,当先服还丹金液存神,实时仙矣”。《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中有《太清中经》,《神仙中经》二书,疑此二部均与《老子中经》有关。《太清中经》就是“太清()的《老子中经》”,《神仙中经》很可能也是《老子中经》的旧名称。早期(西晋时代)的《太清真人络命诀》第二页引用一本《神仙图》,即是现存《老子中经》第十二章的内容。

目前的《老子中经》版本,每章前面的标题是“某某神仙”(如第一章为“第一神仙”,第二章为“第二神仙”等)。然而,这“神仙”二字应是原来的“神仙图”或“神仙玄图”的省略。《老子中经》第五十五章把自己称之为《神仙玄图日(月?)玉历五十五章》,可知此书原名是《神仙玄图五十五章》(本书亦称《玉历》,详见下文)。也就是说,经中所描述的列位神仙,不仅有文字,而且配有图片。可以推测,后来的某位编纂者删掉本经图片的同时,也去掉了“玄图”二字,以致出现了“第一神仙”,“第二神仙”这样令人费解的标题。

此书也称“玉历”,《云笈七签》所收《老子中经》就说:“一名《珠宫玉历》”。道教经典中常常可以看到“玉历”二字,它指的是“纪劫运仙曹之书”,[3]指导人们如何养身修炼,长生不老。《老子中经》本身也给这两个字类似的意思,如在咒文的最后,往往有一句:“着某甲长生玉历”,或“着某甲玉历生录”。

唐代务成子的《上清黄庭内景经》注有几处引用《玉历经》的地方,如“九幽日月洞空无”句之下说:

《玉历经》云:太清上有五色华盖九重,人亦有之,当存瞳如日月之明也。[4]

这就是现在的《老子中经》第五章的话。同注“神华执巾六丁谒”又说:

           

《玉历经》云:太阴玄光玉女,道之母也。衣五色朱衣,在脾府之上,黄云华盖之下......[5]

这段话同样也见于现存《老子中经》第十一章。可见《老子中经》也称《玉历经》。

《老子中经》成书年代的问题,就是上述所说道教文献研究之不易的一个好例子。首先,我们可以注意的是《老子中经》本身在第五十五章所提供有关它的成书年代的信息:

 

吾以喻汝弩力求师。吾教八十一弟子,皆仙。其十人布在民间,遨游谷仙。吾越度秦项(项籍和项羽)不出。为汉出,合于黄世。见吾大吉。

汉代流行的五行论认为,汉属土德,尚黄色。此说原于汉初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他的五德终始是以“相克”为基础的,故此,秦以水德王天下,汉以土德取代之。到前汉末的王莽时代,这个理论就变成了“相生”说,用以解释王朝的更替。汉光武时期接受了 这种说法,并由此类推,汉具火德,上承周朝,根本不承认秦也是一个朝代。《老子中 经》也采纳了这一说法。依此而言,汉朝终有一天会被一个具有土德的王朝所代替。但是,《老子中经》不可能是汉初的作品。比方说,《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以合九天之数。《老子中经》分五十五章,以配地 (即“中”)之数“五”。它们都具有非常明确的象征意义。然而,《道德经》的分章是后汉时候的事[6]。很显然,“五十五章”的《老子中经》不可能比“八十一章”的《道德经》出得更早。从它所说的“为汉出,合于黄世”,可以推测,当时“土德”信仰(本章亦称其门徒为“中黄门子”)仍在民间流行,而《中经》所宣扬的“中黄”之说即预示着:汉之后将有一个新的时代降临,这个时代赋有土德,将取代火德的汉朝。这种预言与后汉时代其它的道教活动很符合,比如说黄巾军对“黄天”的企盼,及汉末道教对黄帝降世的宣扬。虽然,我们还不能根据上述引文确定《老子中经》真正的成书年代,但它提到的某些事情,与我们在其它地方了解到的有关汉代的信仰与传说相符合。本经第二章说:“……在太微勾陈之内一星……号曰:天皇太帝耀魄宝”。将“勾陈”称之为“耀魄宝”在《晋书》“天文志”有记载。《唐书》“祭祀志”认为“耀魄宝”的说法,是郑玄引用汉代的谶纬图书而来的,汉以后就没有这种的称法了。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老子中经》的语言特色,如经中所用“兆”,“兆身”,“兆汝”等词:

其神人头鸟身……正在兆头上,去兆身九尺。(第一章)

真人名曰:子丹……兆欲志道,常思念之,即不饥渴。(第十五章)

上封文曰:皇天上帝……曾孙小兆王某好道,愿得长生……(第五十五章)

兆汝审欲神仙……(同上)

“兆”字在汉代有“人”的意思。在此,这个“人”的意思似乎也有第一、第二人称的含义。这一点,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陈国符先生在他的《道教源流考》指出,[7]《老子中经》一名《珠宫玉历》,而《抱扑子》第十九“遐览篇”著录的《老君玉历真经》应该就是这个经。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找到《抱扑子》与《老子中经》的关系。如《中经》第五十五章说:

亦有“珠胎”、“七机”、“华盖”、“清观”,[8]皆能制百邪。

而《抱扑子》第十九“遐览篇”所录的“朱胎符”和“七机符”,应是同样的符。

可见《老子中经》的成书年代早于《抱扑子》。再往前追溯,我们发现《太上灵宝五符序》也引用过《老子中经》。《五符序》第一卷(18-19)有一段《食日月精之道》,完全是从《老子中经》第三十四、三十五章抄过来的。我们知道,《五符序》是早于《抱扑子》的书,[9]在三国时代大概就已出现。因此,至少可以将《老子中经》的年代推到三国以前。总之,把《老子中经》定为后汉时代的作品应不为过。                                     

二、长生不老之国

《老子中经》不只是养生术的教材,它还试图以其神话性的时空观对宇宙进行一番解说。实践这种学说,则称为“为道”或“志道”[10]。这个道就是“自然之道”(第四十二章)。它的宇宙观建立在人类自身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人体内存在一个内宇宙,并以此观察天地境界的对象。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存思方法以体内的气来炼丹,认为这是身体里面的金丹:

经曰:道士炼水银消沙液珠玉八石,以作神丹。服一刀圭飞升天宫,身常食气,乃得长生。神仙存神食丹,乃为真人。(第三十八章)

不过,它的体内炼丹法与《周易参同契》的内丹法截然不同。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每次介绍宇宙的特别之处,及神明居住的地方后,往往紧接着说“人亦有之”,并描述那个神和地方在体内是怎么样的。然而,我们接着就会发现,所有在小宇宙出现的事物,并不能在大宇宙中找到一对一的关系。前者的许多东西在后者是没有对应物的。这样一来,我们是否可以提出如下问题:即内宇宙是不是比外宇宙更为根本,更为真实呢?我将在下文进一步阐述这一点。

前面已谈到,《老子中经》原来附有图解。可以设想,这些图片具体明了包罗万象,提示人们《中经》的宇宙是何等景象。如今只剩下经文部分,不过,同一时期的其它一些图片数据,如汉墓中出土的神明图,都可与《中经》进行比较研究。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尚未展开。

修行者借助于存思的方式进入内宇宙,无疑,《老子中经》是这种修行的指南书。修行者先念了经文看了图片,然后存思经中的神明,想象它们的形象,服饰与环境:

道君者一也,皇天上帝中极北辰中央星是也。乃在九天之上……紫房宫中。衣五色之衣,冠九德之冠。上有太清元气,云曜五色华盖九重之下。老子太和侍之左右。姓制皇氏,名上皇德,字汉昌。人亦有之。在紫房宫中,华盖之下,元贵乡平乐里。姓陵阳,字子明。身黄色,长九分。衣五色珠衣,冠九德之冠。思之,长三寸,在紫房宫中,华盖之下。其妻太阴玄光玉女,衣玄黄五色珠衣,……在太素宫中。养真人子丹。稍稍盛大,自与己身等也。子能存之,与之语言,即呼子上谒道君。道君者,一也。……子常思之,以八节之日及晦朔日,日暮夜半时,祝曰:天灵节荣。真人王甲,愿得长生。太玄之一,守某甲身形。五脏君侯,愿长安宁。(第五章)

由上述引文可以看出《老子中经》是如何通过内宇宙指导人进行存思的。这段话及经中许多类似的叙述,都是首先指出某个大宇宙中的境域,然后再介绍人体中相应的部位。神所处的方位,服饰的细节,功能及活动,都有详尽的描述。外宇宙与内宇宙诸神的名字是不同的,如玄光玉女,即是外宇宙昆仑山上的西王母。(见第三,四章) 存思要在室内静卧,暝目进行。(见第十三章等)修行处也称“空室”(第十三章)或“静室”(第二十六章)。道徒通常睡在这间屋子的木床上(第五十三章),并要在里面住几天,直到修道结束。(第十三,二十六章)

有关静修与存想,有各种不同的术语,有时很难把握它们的确切含义。最常用的是:“思”,“念”,“见”,“存”或“存念”,“思念”等。有些经文也进行解说,如“思之三日即见其神”(第二十六章),“默念”,等等。有时,这些精神活动也伴之以摩,搏,咽,扣齿的动作。

向天神行礼仪时要“正坐”(第十三章),穿礼服(冠带;第三十六章)。存思内宇宙时,似乎也要“卧”着进行(第十章。经中常见此文:“静卧三日勿出”,见第十三章)

静修、存思、符咒、导引等,都意味着与内宇宙的力量建立一种联系。脏腑和穴位中的神都有专门的名字来称呼。如,老君的名字是“蓝蓝”,住在肝中(第六,二十六章);肺神的名字是“鸿鸿”;如此等等。人应该与它们做朋友(第十六章),呼唤它们的名字说:“蓝蓝,与己为友”(第二十八章),或者:“素女,与己为友”(第二十八章)。如前所见,人可以与更高的神进行对话(第五,四十五章)。体内的其它神也能被召唤,以滋养人身。例如,中极黄老(它是道君的另一种形式)的化身黄裳子,住在脾中(第十一,十二,十五章)。某些神应被命令驱使;一些司命司录和其它的司神,它们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应该向它们示符,告诉它们不要把道徒的姓名记在死录上,而要记在玉历上(第五十三章)。这一点,在符末的“急急如律令”的结语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这个内宇宙是完整的,也是自足的,而且《老子中经》学说的目的也在于维持这种整体性:“天神一身,道毕此矣”。第五十三章还说:在关键的三天中,最基本的实践是斋戒,守夜和静思。特别是在秋分之日(第十三章,要斋戒三天),庚申之日(第四十二章),这时天神要派八卦神(第十三章)等使者下凡监察人身中的神,而人的魂魄也容易离开人身(第十三章)。这种说法在其它经典中也可以看到。此外,还有一些增加并滋养体能的重要日子(第二十八至三十二章)。修道者本人也可以象天使或其它司神那样,用巡视的方法监督自己体内的神。最常见的道术叫“历藏”,见于第二十六章。  

     

 三、神境之历程

《老子中经》所提到的许多神,对后汉时代的人来说一定都很熟悉,因为在本经中不仅有各种道教固有之神,如“上上太一”和“太上道君”[11],且还有许多有名的仙人,如老子、赤松子、西王母、彭祖、王子乔等等。连孔子在人身之国里也有一席之地 (第十七章)。其它如社稷、风伯、雨师(第十二章);五岳之神、句芒、雷公、蚩尤、九天丈人、土公……等中国古代神话诸神,应有尽有。

《老子中经》的内宇宙体系是我们今天不太容易理解的。如果比较不同的章节,就可以看出,这里描述的宇宙是由环绕同一轴心的几个阶次构成的。这些阶次主要有三:南极,中极和北极。三极之上,是更高的一极:无极,即无限。在无极之上还有另一极,也就是最高的一极,它在天地之外,也在天地之先。这三个主要级别和两个更高的级别组成五极,它们各自的中心是“太一”,或简称“一”。最高一级是“上上太一”,第一章的经文说这个抽象之神:

道之父也。天地之先也。乃在九天之上,太清之中,八冥之外,细微之内。吾不知其名也。元气是耳。其神人头鸟身,状如雄鸡,凤凰五色,珠衣玄黄,正在兆头上,去兆身九尺。

次一级是上上太一的儿子,即“道君”。它是一个有九个头的神。当然,它并非真是太一的儿子,只是“元气自然”。它是勾陈座中的星星,即皇天上帝,又叫耀魄宝,位于人的头顶(第二章)

在泥丸中,住着南极,即南极老人。在大宇宙里,它相当于火星与南岳衡山。人常常可以在脑中看到它。前面我们也提到:中极是老君,作为中极之星。它住在紫房,有些处也说它住在胆囊里(第五章)

北极叫做璇玑。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司命”,“司录”和它们的助手八卦神及各种季节之神,它们层层围绕在人的肚脐周围(第十三章)。后面的章节里(第十四,十五章),对它们的活动进行了更充分的解释:它们与命运之神司命司录及鬼怪联合起来,它们是可能为害的,所以必须小心地对待它们:

不与相知存念之,即为疾风暴雨,雷电霹雳。持子远去,杀子之身,埋子深山,……众鬼害人。子欲为道,宜致敬之。此神能害人。王者之治,不可不知也。(第十五章)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能引起诸般危害的司神都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系的神。

在身体的下部,我们还会看到在两肾附近的丹田。这里是出入之门,怀孕和生育之所:“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藏月水。”丹田之中,中赤,左青,右黄,上白,下黑,……清水乡,敖丘里……丹田名藏精宫,神姓孔名丘,字仲尼。传之为师也。

这里是养子之处,道母在此养育真人子丹:“正吾身也,自兆名也”。(第十七章) 在两肾之内有一个大海,又名“弱水”。在大海中有神龟,背上可见太一北极,旁边有各种司命之神,在太一后面,是玄光玉女和其它司命神(见第十九章)。但此“神龟”不是一般的动物:

大海中有神龟,神龟上有七星北斗,正在中央。其龟黄色,状如黄金盘。(第二十章)

由此看来,这只神龟倒很象一个汉代的式盘!

“太一”是最高的,又是最基本的从“元气”演变而来的神。它在《老子中经》的内宇宙里无处不在。它虽然是“太一”,但在每一个等级上,它都有一些不同的特色与作用,不同的名目与外观。它的配偶是玄光玉女(即西王,道母),这个女神反而从来不变。如此看来,“一”是多数,变化不定;而“她”,万物之母,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合在一起,结成夫妻,一阴一阳,就变成三位了:

……含太一气入丹田中,止,常念玄光道母养真人子丹,正吾身也。自兆名也,勿忘之。(第十七章)

……丹田神之人,人之根也。三合成德,应道数也。(第二十三章)

“道数”就是“一阴一阳,三合成德”的原则。这也就是《老子中经》的“道”,而且,这个“道”,就是“吾”:

经曰:道者,吾也。(第三十九章)

经曰:吾者,道子也。人亦有之……。(第十二章)

经曰:元阳赤人,太一也;元阳道君,中太一也;元阳子丹,已吾身也;元阳玄光玉女,道之母也。(第四十四章)

 

这种“三合成德”的三位一体的思想,可以说是《老子中经》的核心概念。由此演变并构成全身的内宇宙现象,组织了一个伟大的众神世界。这样,所有郡国的大礼事可以在身体内进行:

经曰:吾者,道子也。人亦有之……常以四时祠吾祖先。正月亥日鸡鸣时祠郊庙,亥日祠社稷、风伯、雨师……。郊在头上脑户中,庙在顶后骨之上,社在脾左端,稷在大肠穷……(第十二章)

内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空间,而且这个很自足的世界并不封闭,它可以包容接纳任何的神明和现象。它是一个完整的,至大无外的实体,把几个不同的宇宙体系结合在一起。前面第五十二章所提到的“亥”时,在这一方面也有它的重要性。按照中国古代的观念,“太阴”的害气是在正月亥日出现的。

在这篇短文里,很难更深地探讨道教的宇宙论问题,这里只就个人初步的研究心得,谈谈古老的道经《老子中经》的特色与价值。

 

[1] 参饶宗颐先生《老子想尔注校证》,第2页。

[2] 关于“太清部”,见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第89-90页。

[3] 见《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解义》卷2,第6页。

[4] 见《云笈七签》卷11,第20页。

[5]《云笈七签》卷11,第53页。

[6] 参见R. G. Hendricks,On the Chapter Divisions in the Lao-tzu,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1982年,第二期,PP.501-524

[7] 道教源流考》第80页。

[8] 此皆符名。

[9] 见《道教源流考》第64页。

[10] 见《老子中经》第十五章。

[11] 据《老子中经》第一、第二章,它们是“元气是耳”或“元气自然耳”之神。

 

-----------------------------------
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