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嶽廟碑文考述 袁冰凌
北京朝陽門(齊化門)外的東嶽廟曾以碑碣林立、香會眾多而著称。根據1928年北京市廟宇概况調查資料顯示,當年東嶽廟還保存有石碑一百三十六通。[1]五十年代東嶽廟關闭,此後廟址成為公安學校的校址。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等歷次運动,東嶽廟碑或損或毁,廟里原有的一千二百多尊神像也散失殆盡。直到最近幾年,據說為了發展旅游事業、促進該區經濟發展,北京市朝陽區當局收回並脩复東嶽廟做為北京市民俗博物館。他們不僅重塑了東嶽大帝、帝妃及七十六司的大部分塑像,並在施工過程中,從地下挖掘整理出八十五通舊有的碑石,雖然這只是原數的百分之六十一。 有關東嶽廟碑刻資料的整理,據我所知,只有劉厚滋的《北平東嶽廟碑刻目錄》一文,刊載在1936年的《國立北平研究院院務匯報》第七卷第六期上。劉文包含一百三十八項碑文目錄與一項《東嶽廟圖》圖目,其中元碑一篇、明碑三十二篇、清碑一百篇、民國碑五篇。這是他根據當時所見到的全部碑石而做的記錄。這樣看起來,與1928年東嶽廟所申報的一百三十六通碑石數目不符。原因是個别碑刻有某香會在不同時期的碑記,劉氏將它分為两碑立目。劉氏在《目錄》的前面說,他將碑文“輯為《東嶽廟金石志》,並先錄布碑目云爾”。然而,他的《金石志》是否完成或已刊印,則不得而知。 此外日本學者小柳司氣太在三十年代也考察了東嶽廟,並鈔錄了部分碑文及劉澄圓的《東嶽廟七十六司考》,附在他的《白雲觀志》後。[2]美國的Goodrich女士在同一時期也在東嶽廟活动,她主要的調查對象是被供奉的神明。[3] 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二十年代不僅發起了有關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香會的調查與讨論,也對東嶽廟做過考察。[4]他還組织人員遍拓北京地區的碑銘石刻。五十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又進行了一次拓碑工作。這些珍貴的拓片分别保存在北京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北京大學圖書館,以及台北傅斯年圖書館等機構。上述機構都編纂了或詳或簡的收藏目錄,北京圖書館金石組還進行了一项重要的工程,編輯出版了一百册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汇編》。[5] 根據上述各方收藏,五年前我開始設計編制了一個包含两千多份碑文資料的《北京地區寺廟碑刻資料庫》[6]。其中有關北京朝陽門外東嶽廟的碑文資料就有一百三十多條,加上從文集所收集到的阙佚碑文,使我有可能輯成下面包含一百四十五篇碑文的《北京東嶽廟碑刻目錄》。[7]這些碑文涵盖元明清民國四個時期,最早的作於1322年,最晚的是北京黎園界的《黎園重建喜神殿碑》立於民國十七年(1928),整個時間跨度為六百零六年。碑文包括四篇元碑、三十二篇明碑、一百零五篇清碑、四篇民國碑。另有《東嶽廟圖》一幀,應是清代作品。元碑四通僅存其一,其餘三篇是從多种文集中找到的。這四篇碑文是帮助我们了解東嶽廟的創建歷史及其背景重要的資料,以下先就此做一考證。 一、元碑的考釋 最早的碑文,同時也是東嶽廟迄今為止僅存的元代碑石,是趙孟頫(1254-1322)的《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师志道玄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道教事張公碑並序》。此碑是為了紀念東嶽廟創始人、元代玄教大宗师張留孙而作。張留孫(1248-1322)字師漢,江西信州貴溪人。少年出家在龍虎山學道。二十八歲(1276年)時,張留孫做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的随員到大都觐見忽必烈,從此留在蒙古朝廷當天師的代表。他不僅精通道术,時常為朝廷和地方上驅邪求雨;顯然也精於医术,很快成為宫廷内部不可缺少的人物。入朝伊始,他就通過對太子與皇后的驅邪治病,被宫廷上下視為神人而倍受青睐。[8]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授命他為江南諸路道教都提點,並在大都建天師正一祠供他居住。[9]不久又下诏在大都、上都各建一座玄天上帝廟(“上帝祠宇”),賜名“崇真宫”,作為張的住所。忽必烈甚至要賜給他“天師”的称號。張留孫拒絕了這個有叛背龍虎山之嫌的封號,却乘機創建了玄教,成為元代玄教大宗師。 1322年初,張留孙在當時的玄教大本营大都萬壽崇真宫逝世。[10]當年五月,翰林學士趙孟頫奉敕撰寫碑文,頌揚張留孙生平事迹及其所創玄教的始末。[11]此時東嶽廟的大殿與大門已建成,[12]但該碑内容並未涉及東嶽廟,严格說來不能算是東嶽廟廟碑。原碑可能立於大都萬壽崇真宫。現存於東嶽廟的碑石,應是吴全節為了在東嶽廟内新建的張留孙祠堂重刻的,立於天歷二年(1329)五月。此碑廣為人所拓,在不同的法帖或笔記中,被称之為《張上卿道行碑》、《天师神道碑》、《道教碑》等。 此外,趙世延[13]的《昭德殿碑》、虞集《東嶽仁聖宫碑》和吴澄《大都東嶽仁聖宫碑》的撰寫時間大體相近,其創作背景大體如次: 1322年四月,張留孫的弟子吴全節(1269-1346)繼任玄教大宗师職。他也效仿張留孙出私費續建東嶽廟,並於次年春天完成的東西兩廡殿。1325年,鲁國大長公主祥哥刺吉從大都回她的食邑山東[14],途經新建成的東嶽廟祈禱,捐資钜萬脩建後殿。當時吴全節已受命离開大都到江南代祠山川。1328年九月,元文宗即位,改元天歷。皇后迎其母鲁國大公主從山東回大都參加慶典,恰遇她捐資脩建的東嶽廟後殿完工。很自然,她向新皇帝請額,文宗赐名曰“昭德殿”,並下旨趙世延撰《昭德殿碑》以紀其事。此碑文當作於1328年九月鲁國大長公主在京參加文宗即位大典期間。據明末劉侗、于奕《帝京景物略》[15]、清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16]記載,此碑明末清初還在東嶽廟內。 至此東嶽廟還没有真正的廟碑。文宗又命大都儒學教授虞集(1270-1348)撰《東嶽仁聖宫碑》。虞集碑對建廟的歷史有较詳細的介绍,也提到鲁國大長公主捐建昭德殿的過程。此文的撰寫在昭德殿建成後的一段時間,即於趙世延碑之後應属無疑。虞集碑與趙世延碑大約毁於清中葉,原因不明。碑文見《道园學古錄》第二十三卷和《日下舊聞考》第八十八卷。 至於吴澄(1249-1333)的《大都東嶽仁聖宫碑》,則是四篇元碑中最晚的一篇。1325年鲁國長公主捐建東嶽廟後殿時,吴全節受命總摄江淮荆襄等處道教事,并离開大都代祠各地山川。這期間,他也在信州貴溪建張留孙祠堂,在他自己的家乡江西安仁县脩建番君廟等。直到1328年底吴全節才回上京。[17]次年一月,他將两年來所作的二百多首詩編輯成冊,取名《代祠稿》,由弟子李中盘刊刻出版,並請當時的名儒吴澄作序。[18]1329年三月,吴全節派李中盘带着業已刊印成册的詩集,到抚州給已告老還乡的吴澄,另一方面也請吴澄給大都東嶽廟和貴溪張留孙祠作两篇碑文。在李中盘回大都時,吴澄將已撰就的《大都東嶽仁聖宮碑》让他带回給吴全節。[19]所以,吴澄碑作於1329年三月。 吴文對建廟歷史叙述简略,并有几處引用趙世延碑的文句。[20]他的重点是在批判歷代對泰山神的尊崇與代俱增。唐宋元以來,歷代皇帝對東嶽既封王又称帝,又號之以“天齊仁聖大生”,郡县設廟以祭。他认為“方今袭累朝積德之餘,际百年興禮之會,明聖在上,仁賢布列,必將追复二帝三王在懿,盡革魏唐金宋之驳。其於東嶽也,禮與地祗,而不人其像;尊比三公,而不帝其號;兆之四望,而不屋其祠;县於方嶽,而不遍祠於郡县。”他顯然知道,吴全節轻易不會接受這樣的文字,所以特别在給吳全節的信中交代:“但此文關系古今大典禮,倘不鄙棄,於內不可有所改換。蓋一字失當,恐貽將來識者之嗤誚,而其文不可以傳”。[21] 那么,吴全節是否將這篇不合時宜而又一字不可改動的《大都東嶽仁聖宮碑》刊刻了呢?有理由推測,他收到吴澄之文後一定非常失望。耗資钜亿、前後花了十年(1319-1328)才建成的東嶽廟,自然無法與吴澄“不帝其號、不屋其祠”的論調相协調。所以,他只好在1329年五月重刻了趙孟頫的《張留孙碑》立在東嶽廟。《帝京景物略》與《帝京歲時紀勝》都提到東嶽廟殿前豐碑數十通,包含前述三通元碑,惟不見吴澄之作;道光年間的《日下舊聞考》亦載吴澄碑失考。吴澄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此文不見於任何法帖。合理的推测應是,它從未被刻石過。此文唯一的出處只是吴澄自己的《吴文正公集》,雖則篇名冠之以“碑”,實是编輯者未审其詳而已。 二、明清两代碑銘概述 除了上述1328-1329年間所立三通碑石外,終元之世,東嶽廟似乎没有再刻過石。元末大都遭到严重的毁坏,但齊化門外的東嶽廟却躲過了這一場浩劫保存下來了,原來立在殿前的趙孟頫、趙世延、虞集三碑也安然無恙。明永樂初年就開始經营北京,十九年(1421)正月正式將都城北遷。然而,數月之後,奉天、華盖、谨身三殿焚毁於雷火,此後复都南京之議不絕於廷。直到正統六年(1441)上述三殿與乾清、坤寧二宫脩缮完畢,英宗才再次宣谕定都北京,[22]北京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也逐漸從元末战争的破坏中得以恢复發展。正統十二年(1447)英宗重脩了東嶽廟,並撰寫了東嶽廟的第一篇明碑:《御製東嶽廟碑》。碑文提到他赐前殿(即大殿)以“岱嶽”之额,將後殿“昭德”改名為“育德”;重脩過的大門环以廊廡,内置如官司者八十一。[23]明代的第二次脩建始於萬歷三年(1575),由明神宗的生母李太后發起,神宗及其弟潞王、公主、諸宫御中貴皆出資助脩。李太后請首辅内阁大學士張居正撰寫《敕脩東嶽廟記》。萬歷十九年(1591),神宗寤寐靈嶽,诏令太監張誠选、陳朝用再次脩茸東嶽廟,並加脩寝殿左右的配殿。趙志皋奉旨作《敕脩東嶽廟記》紀其事。 康熙三十七年(1698)東嶽廟毁於火災。康熙發廣善庫金重建,並於1704年撰《東嶽廟碑文》,立石於殿前。乾隆年間東嶽廟再次焚毁,乾隆脩茸後,也於1761年自撰《御製東嶽廟重脩落成碑記》。道光年間,掌廟道士馬宜麟募化集資,擴建了東西两道院。[24]此外,還有若干個人或香會的脩廟塑像碑。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東嶽廟脩复工程中發現的一通清咸豐年間的《東嶽廟地界碑》。碑文記載北京官府重新丈量登記東嶽廟地界,並嚴飭地方势力“希圖侵占”廟産,“致滋弊混”等行為。它對於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道教在近代中國社會的变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除上述碑文外,東嶽廟一百四十五篇碑文中,包含一百二十七篇各類香會所立的會碑,占總數的百分之八十七點五。碑文資料顯示,東嶽廟香會活动在東嶽廟創建以來的五、六百年間一直十分活跃,既使清末民國初也盛况不衰。東嶽香會既是信眾的组織,為了维持某神明的香火;同时也是行會商會,具有经济方面的背景。從香會的名稱上也可以看出這兩方面的內涵。第一類如撢塵會、白紙會、凈爐會、獻花會、路燈會、獻茶會、凈水會、東嶽香會等,以服务性為主,在固定的日子會眾到廟集會行善。第二類如鲁班會(包含木作、瓦行、棚行等行會)、元宝會(羊行)、馬王會(驢行、馬行)、慶司會(猪行)以及梨園、廠商鋪號等行業香會,有不定期的活动,通常是在各行神明的诞日行香,或為達谢神恩而脩茸神殿、重塑金身等。此外還有一類區域的頂會,特别與碧霞元君香火有關。這類香會一般在東嶽大帝聖诞或天仙娘娘诞辰從東嶽廟出發,到不同的頂行香,從而建立起北京城郊東、西、南、北、中五頂的分香网络;有時也包括药王、土地公等其它廟宇中從東嶽廟分出的娘娘香火。此類地區性的香會並不局限於北京城乡,通州、涿州、天津、山東乃至湖廣會眾也出現於東嶽香會的碑文中。會眾身份也不只是凡夫走卒、商賈农民,更有不少社會经济利益與之相关的皇家勋戚、地方官吏、太监宫女各色人等。不同里域、不同身份會眾组成的香會,為他們各自在東嶽廟的活动刻下了的眾多碑銘。 [25] 三、東嶽廟碑文綜錄 传統的碑铭目錄,通常包括對碑文字體、字行數、碑材尺寸、年代、撰書篆者姓名以及碑额的介紹。從金石學的角度來說,這都是不可或缺的條目。然而對研究者來說,這樣的目錄往往不能帮助了解實在的史實。知道一些具有文學艺術價值的碑文的作者、書者、篆者固然十分必要,但大部分碑刻却包含另外同樣或更加重要的信息。在此,本人無意标新立异另創體例。僅鉴於東嶽廟碑絕大多數属會碑,它们不僅體現了文學方面的價值,同時更提供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歷史宗教學的資料。因此了解谁是立碑者及立碑缘由,一樣具有意義。尤其是大部分碑陰所包含的豐富内容,可以大大填補正史、志書之缺,為研究中國传統社會的組织構成、性質制度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史料。為了體現這一特色,本目錄不僅包含碑文全称、立碑年代與撰碑人等條目,同时增加立碑香會或個人的名称以及碑文、陰、側(如果有)的基本内容。至於碑文的字體、字行數、碑材尺寸等資料,請參考前述劉厚滋《東嶽廟碑刻目錄》一文,或北京圖書館編輯的《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汇編》。 元碑 001 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师志道玄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道教事張公碑並序,至治二年(1322),趙孟頫撰並書,天歷二年五月吴全節立石。[26] 002 昭德殿碑,天歷元年(1328),趙世延撰,碑失考,文見《日下舊聞考》第八十 八卷。 003 東嶽仁聖宫碑,天歷元年(1328),虞集撰,碑失考,文見《道园學古錄》卷二 十三、《日下舊聞考》卷八十八。 004 大都東嶽仁聖宫碑,天歷二年二月(1329),吴澄撰,未立石,文見《吴文正公 集》卷二十六、《日下舊聞考》卷八十八。[27] 明碑 005 御製東嶽廟碑,正統十二年(1447)八月二十五日,明英宗朱祁鎮撰。 006 泰山碧霞元君香儀碑記,嘉靖三年(1524)三月十八日,贾席珍撰。 007 岱嶽行祠善會之記,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二十二日, 李敏撰,行祠善會 立。陰題名會眾二百多,以信女為主。 008 重整嶽帝司神脩茸续基碑記,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一月一日,王槐撰。陰助 缘人等題名,以乾清宫太監為主。 009 東嶽廟重新聖像碑記,隆慶四年(1570)八月一日,郭惟清撰。陰刻會首信士段 時泰等二百多名,信女會首雷門張氏等五十多人。[28] 010 敕脩東嶽廟記,萬歷四年(1576)十一月八日,張居正撰。陰本廟住持及侍奉香 火等人氏題名。 011 東嶽廟供奉香火義會碑記,萬歷十三年(1585)三月,劉效祖撰,供奉香火義會 立。香頭太監丁奉、陳朝等,碑陰宦官、宫女四百多人題名。 012 東嶽廟聖會碑記,萬歷十五年(1587)三月,張喬松撰,嶽廟聖會立。陰題名會 眾為三百多名中官。 013 嶽廟會眾碑記,萬歷十八年(1590)三月,王弘诲撰,嶽廟會立。會首耿應祯等。 碑陰瑞安長公主、景恭王妃王氏及乾清宫太監高寵等會首會眾近三百題名。 014 東嶽廟碑記,萬歷十八年(1590)九月一日,趙鹏程撰,施茶萬人會立。此會會眾逾萬。全碑分為若干部分:碑陽趙鹏程撰文,道士劉正廉書。乾清宫太監、錦衣衛信官及部分會首會眾題名。碑陰信女信士題名。碑右下部單独題名永平年佛會首王西动等二十人。两側分别為《舍茶會碑》及《施茶萬人會碑》。 015 舍茶會碑,萬歷十八年(1590),舍茶會立。此會乃崇文門外神木廠大街古刹卧佛寺僧明正創,歷時二十年每朔望在廟施茶。會首周珍等人題名。碑刻於同年九月的 《東嶽廟碑記》之側。 016 续施联芳募眾熏脩凈業往生西方碑記,劉思德撰,施茶萬人會立。會首葛虞等。碑文称明正為师祖,刻於同年九月的《東嶽廟碑記》之側,尾側題名。年代不詳。 017 嶽廟會眾碑記,萬歷十九年(1591)三月一日,黄洪憲撰,嶽廟會立。會首太監周 宽、李坤、郭進。陰題名敬侍夫人郝金凤及傧妃宫女、諸司太監二百多人。 018 東嶽廟建立冥用什物聖會碑文,萬歷十九年(1591)三月,徐顯卿撰,進貢東嶽廟白紙薄籍笔砚墨硃等物聖會立。碑陰列“進錢糧會眾官衔姓名年甲住處文册一本”,乾清宫太監、潞王府执事等信士、信女二百多人題名。 019 東嶽廟碑記,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王锡爵撰,東嶽廟聖會立。陰刻進奉物品及郑貴妃及皇三子福王集諸宫眷、中官二百名題名。 020 敕赐東嶽廟記,萬歷二十年(1592),趙志皋撰。紀萬歷十九至二十年脩茸東嶽廟 事。 021 敕建東嶽廟會中碑記,萬歷二十年(1592)三月,余繼登撰,東嶽廟會立。陰會首 張锡、彭進、劉秉忠等題名近二百人。 022 嶽廟聖囗囗,[29] 萬歷二十一年(1593)三月,黄洪憲撰,嶽廟聖會立。會首陳倉。 陰昭妃劉氏等題名。 023 欽造岱嶽靈應玄妙金像碑銘,萬歷三十四年(1606)九月一日,趙鹏程撰。神宗及其 母李太后、郑貴妃、東宫殿下福王、榮昌公主及諸妃嫔、中官捐造浮金東嶽大帝七尺二寸法身聖像及佐神像,東嶽廟道士劉正廉主持其事。陰題名會眾七百多人。[30] 024 神明聖會碑記,萬歷三十五年(1607)四月,黄吉士撰,神明聖會立。此會由司禮監太監成敬及劉朝奉等率同八百多名官員組成,每年於東嶽大帝聖诞時監醮迎神、進貢冠带袍履,前後活动已八十餘年。陰側諸司太監及大明神廟順妃李氏、光廟选侍李氏、熹廟良妃王氏、光廟敬妃馮氏、榮昌大長公主、柱國太师關國公張惟賢、太保後軍都督府左都督楊光囗、皇姑寺長老大存、原任宣鎮挂印總兵官左都督黑云龍等會眾二千多人題名。 025 東嶽廟長香會碑記,萬歷四十八年(1620)七月,魏廣微撰,東嶽廟長香聖 會立。 此會由蒋琇創於萬歷辛亥(1611),每月底貢香嶽廟。會首李時、戴受等。陰瑞安長 公主、乾清宫太監、錦衣衛及諸王府信女善士约七百人題名。 026 東嶽廟四季進貢白紙聖會碑記,天啓四年(1624)七月,白紙會立。碑文紀明時等坊巷老善首劉永福领會四十餘年,是年底移交該會給其子劉應科、妻王氏。陰題名,會眾约六百以信女為主。 027 東嶽天齊大生仁元聖帝白紙聖會碑記,天啓七年(1627)三月,曹老虎觀[31]白紙聖會 立。會首魏登受。陰司禮監、乾清宫太監及其他會眾约二百五十人題名。 028 東嶽天齊大生仁元聖帝白紙聖會碑記,天啓七年(1627),白紙聖會立。陰會首人等題名。 029 東嶽大帝碑序,崇祯二年(1629)五月,吴炳撰,白紙聖會立。 030 東嶽天齊大生仁元聖帝善會碑記,崇祯二年(1629)七月十五日,朱纯臣撰,東嶽善會立。 031 東安門公會施茶碑,崇祯二年(1629)九月一日,郭振明撰,東安門公會立。會首趙進誠、姜忠、沈鸣時。陰題名司禮監等處太監三百多名。 032 東嶽廟常明海燈聖會碑,崇祯五年(1632)三月,王天瑞撰,常明海燈聖會立。 會首楊節等。此會主要由乾清宫、司禮監太監宫女四百多人組成。 033 敕建東嶽廟碑記,崇祯五年(1632)九月一日,王瓒撰,四季白紙聖會立。此會由崇文門衛東南坊會眾成立,每年四季進供於勾魂司神前。立會已四十多年。拓片殘破,陰會眾題名可識別者七百多人,基本上是信女。 034 年例進貢白紙聖會立碑記,崇祯六年(1633)九月,趙之英撰,年例進貢白紙聖會 立。此會為南城崇南坊魏村社鎮南宫張扬宸倡建,每歲進供紙笔绳杖等物。會多信女,並有信童。碑残,拓片不清,可録題名會眾约三百名。 035 敕建東嶽廟聖前進貢碑記,崇祯七年(1634)八月,夏尚絅撰,四處進貢老會立。會首劉繼先。陰端妃等題名。 036 六頂進供白紙聖會碑記,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史可法撰,六頂進供白紙聖會 立。會首劉繼先創會三十多年,亦领1634年之四處進貢老會。該會每歲向東嶽廟、弘仁橋、西頂、中頂、北頂及药王廟等六處碧霞元君懿前進香,必先秉達於東嶽廟勾魂司以為神慶之祀典。史可法感其誠,為之作記。此碑亦附順治三年九月重脩記及題名,主事者乃劉繼先之重孙劉玉琨。會眾逾千以信女為主,太監題名约百人。 清碑 037 重建東嶽廟金燈碑記,順治五年(1648)正月一日,劉顯绩撰,懸燈老會立。此會每月初一設燈東嶽廟廊廡。陰題名會眾约四百。 038 敕建東嶽廟四季進貢白紙聖會碑記,順治五年(1648)七月,梁云構撰,四季進貢白紙聖會立。會首梁國才、房應魁等。碑末會首信士題名百餘人,碑陰信女題名一千餘。 039 白紙聖會碑記,順治七年(1650)二月,葛天骏撰,白紙聖會立。會首李應魁等。碑文叙述崇文門南通積居左之土地祠最靈,明末瘟疫流行,信眾創白紙會供東嶽大帝。該會立春夏秋冬四季會首輪流主事。題名分會首、信士百餘;信女會首與信女會眾千餘。 040 重脩炳靈殿記,順治八年(1651)六月,王崇简撰。梅勒章京胡亮等官員捐重脩炳靈殿。碑末題名百餘。 041 東嶽廟祈嗣善會題名碑記,順治九年(1652)三月,張端撰,祈嗣善會立。陰題名。 042 敕建東嶽天齊仁聖大帝廟大供會碑記,順治十二年(1655),傅以漸撰,大供聖會 立。會首李揖等。傅以漸是太子太保内翰林國史院大學士,曾於順治十一年二月初一随同順治祭日壇,斋宿東嶽廟。陰題名會眾三百餘。 043 敕建東嶽廟懸挂金燈老會碑記,順治十三年(1656)三月,張迥撰,金燈老會立。會首王所春、王瑞麟等。碑陰側泐甚,會眾題名四百多,其中有西直門、東直門、順天府、東安門、正蓝旗禄米倉、鼓楼前等地址。 044 東嶽廟撢塵碑記,順治十六年(1659)八月,撢塵聖會立。[32] 045 都城東嶽廟壽桃會碑記,順治十七年(1660)三月,王日高撰,壽桃聖會立。該會歲時致祀,以香花壁带貢獻為神壽。陰題名會首周文進與會眾约四百。 046 東嶽大帝聖會碑記,康熙四年(1665)三月,崔蔚林撰,八頂進貢展翅老會立。此會為錢應元創立,其孙錢坦重建。碑额題“展翅聖會”,側刻“八頂進貢展翅老會,沿途寺廟二百六十四處”。 047 敬司會碑記,康熙九年(1670)三月,徐元文撰,敬司會立。會首苏之德、王得友 等。會在東直門里有新橋。陰刻題名,會眾四百多。 048 四季年例進貢聖會碑記,康熙十二年(1673)八月十六日,四季年例進貢聖會立。會首左明舉、左門姜氏等。陰題名信女约四百。 049 萬善重整白紙老會碑,康熙十三年(1674),萬善重整白紙老會立。此碑初刻於康熙年間,嘉慶十二年重刻。後因碑文字迹不清,萬善同归白紙聖會、長壽白紙神帳聖會再刻於民國十二年。末會眾題名。 050 二頂聖會碑記,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一日, 房维翰撰,二頂進香聖會立。側刻 “西華門四牌楼二頂進香聖會”。陰會首張全華及會眾人等題名六百多。同年四月一日該會亦立《二頂聖會碑》於西郊蓝靛廠廣仁宫(供碧霞元君香火)。 051 東嶽廟路燈老會碑記,清康熙十七年(1678)九月,许某撰,路燈老會立。該會每月鸠眾捐資十數金,购烛五十餘斤以供朔望夜燃用。陰會首袁明惠、畢文魁及會眾四百餘題名。 052 奉旨添設粥廠碑,康熙十九年(1680)九月上浣,高爾位立。 053 四頂聖會碑,康熙二十年(1681)三月,李宗孔撰,四頂聖會立。側“正陽門外猪市口糧食店四頂聖會”。陰會首張邦紀等題名七十一。 054 金牛聖會進香碑記,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金牛聖會立。會首白首義等。此會由西直門里小街口信眾七百餘組成,每歲進獻冠袍、带履、金牛於東嶽大帝。 055 東華門外散司會碑記,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散司老會立。側題“東華門外散司聖會眾善弟子等仝立”。陰刻香首劉可望等及副香首、随會香首、厨茶房助工、音樂人等三百多名。 056 東嶽廟掃塵會碑記,康熙二十九年(1690)三月,王道化撰,掃塵老會立。側“安定門大街中城兵馬司胡同掃塵聖會”,陰會首馬古禄等題名。 057 光禄寺壽桃老會碑記,康熙三十年(1691)三月,壽桃老會立。會首王承惠等。側“光禄寺年例進貢壽桃老會當年正立”。陰側會眾題名约六百。 058 東嶽廟白紙會碑記,康熙三十年(1691)八月,吴鎮撰,白紙老會立。會首張應星、李逢秋等。側刻“大内欽安、大高二殿白紙老會”。陰會眾題名六十餘。 059 東嶽廟掃塵會碑記,康熙三十年(1691)十月,沈一揆撰,掃塵凈爐會立。此會為雲南道監察御史前翰林院庶吉士沈一揆聚眾創建,每月初八進廟瞻拜,並集資為掃塵凈爐之會。陰、側題名會首焦成功、張應星等及會眾題名五百餘,名字中有“六十一”、“丫头”者,蓋不盡為官僚之属。 060 東嶽廟三頂聖會碑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三月穀雨後三日,励杜纳撰,三頂老會立。側一“三頂老會弟子御膳房提督加二级吕秉乾虔立”,側二“年例東直門外二里庄居住阖會眾善人等接起”。陰刻奉元殿首领、當年會首、總會首、會眾題名共近三百人。 061 東嶽廟甲子會碑記,康熙三十二年(1693)七月二十二日,甲子會立。苗事昌等創此會捐資复铸残缺之香爐。 062 大内欽高二殿白紙老會碑,康熙三十五年(1696)三月一日,吴瀚撰,白紙老會立。側刻“大内欽安、大高二殿白紙老會”。陰會首會眾八十餘題名。此會亦於1691年立《東嶽廟白紙會碑記》,會首張應星已見於是碑。 063 東嶽帝君廟碑文,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二十四日,石文桂撰,散司老會立。側 “東四牌楼散司老會”。 陰“會末”二百餘題名。 064 散司攒香小會碑,康熙三十七年(1698)三月,散司攒香小會立。碑文記載齊化門里人朱廷诏等設會十年,每歲進香。側刻“安定門内順天府角头口攒香小會碑記”。陰會首趙自富及副會首、會眾二百餘人題名。 065 東嶽廟碑文,康熙四十三年(1704)十一月上旬,聖祖玄烨撰。满漢對照。 066 東嶽廟香會記,康熙四十五年(1706)三月,脩善聖會立。康熙年間重脩被烧毁的東嶽廟。陳某集眾設會,按期焚頂,並勒碑紀其事。側“東華門内小南城脩善聖會眾等同立碑記”。陰題大宛攒香敬司聖會弟子,會眾百餘名。 067 東嶽廟碑記,康熙四十六年(1707)四月。此碑字迹漫漶,难以辨識。文中有“東直門”、“東嶽之祠”、“曹冠重率子曹起囗”等字樣。陰題名。[33] 068 掃塵會碑記,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月,顏伯撰,掃塵會立。[34] 069 慶司會碑記,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一日,胡會恩撰,慶司老會立。側“東四牌楼兒猪市慶司老會眾等同立”。陰王進賢、張天福等會首會眾二百多人題名。 070 走香聖會碑,康熙五十一年(1712)三月十五日,走香聖會立。側題“西城祖家街西口夏之時等誠起走香聖會”。 071東嶽廟速報司嶽武穆鄂王碑記,康熙五十一年(1712)八月,徐誠撰,精忠聖會立。 側 “朝陽關内外各巷居住信心弟子眾善等”。陰會眾约二百題名。 072 東嶽廟子午勝會碑記,康熙五十五年(1716)四月,任兰枝撰,子午勝會立。两側“京都西安門外土地廟誠起子午勝會,内外各城坊居住眾善人等列名於後”。陰會首楊逢春、西安門外土地廟住持海秀、本廟西廊住持王尚遠及會眾五百多人題名。 073 東嶽廟路燈老會碑記,康熙五十五年(1716)五月,蒋陳锡撰,路燈老會立。陰題名信官會首、副會首、會眾五百多人。 074東嶽廟子午進善勝會碑記,康熙五十六年(1717)三月,宫鸿曆撰,子午進善勝會 立。側題“西安門外關帝廟誠起子午進善勝會”。陰題名會首會眾二百人。會首孔聖榮即1716年《東嶽廟子午勝會碑》碑陰所題之西安門外土地廟都管。 075 重脩馬祖殿碑文,康熙五十六年(1717),内務府大臣某立。陰題名。[35] 076 東嶽廟甲子上香勝會碑記,康熙五十八年(1719)三月上浣,董治撰,甲子上香勝會立。會由燈市口會眾建,有“璫中會首”史虎等參與。陰會友一百五十餘人題名。 077 脩建公输仙师殿碑記,康熙五十八年(1719)五月下浣,曹曰瑛撰,木匠行立。紀北京木匠行集資在東嶽廟廊廡塑造鲁班像,脩建公输仙师殿。陰題名。 078 懸燈老會碑,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奇勒伦撰,老懸燈會立。陰會眾约二百人題名。 079 馬王廟老會奉祀碑記,康熙五十九年(1720)五月,奇勒伦撰,馬王老會立。陰會眾约二百人題名。[36] 080 萬善重脩凈水老會碑,雍正八年(1730)六月,凈水老會立。嘉慶十三年重脩,道光二十四年再次重刻。陰會眾二百餘題名,多旗人。 081 獻茶會碑,雍正九年(1731)八月一日,阿永安撰,獻茶聖會立。會首阿永安乃朝陽門守御所千總福長。陰題名會眾二百多人。 082 撢塵會碑記,雍正十一年(1733)三月十四日,石麟撰,撢塵老會立。側刻“同心公議重囗撢塵散司獻茶老會”,“大清同治十三年三月十四日重脩”。後記“以上先首眾善芳名,原議一律重刊,以肃觀瞻而啓後賢。奈因字迹模糊,實难恭錄。是以為記”。此會由崇文門内外人等所建,每月十四日拂塵進香獻茶。陰會眾題名。 083 獻花聖會碑,乾隆元年(1736)三月二十五日,獻花聖會立。陰會眾題名。[37] 084 東嶽白紙老會碑記,乾隆二年(1737)六月一日,楊汝穀撰,白紙老會领善弟子李元龍、李景賢等立。側“天壇進貢東嶽散司白紙薄籍老會”。陰題名乾清宫總管劉玉陳福等會眾约七百。 085 朝陽門外東嶽廟撢塵會碑記,乾隆五年(1740)三月十四日,鹤年撰,撢塵老會立。碑末有同治三年(1864)三月十四日“同心公議重整撢塵散司獻茶老會”,“陳碑移過,先會首劉文明等”字樣。陰會首宗室吉腾及諸多棚行鋪號題名。 086 盘香會碑記,乾隆五年(1740),盛煌撰,盘香老會立。此會每歲進獻盘香於東嶽 廟、九天宫、赦孤堂。陰題名會眾九十餘。 087 東嶽廟獻花勝會碑記,乾隆六年(1741)三月,婁近垣撰,獻花會立。後有乾隆十四年重刻題記。陰會首傅腾龍等及會眾題名四百多人。 088 東嶽廟集義獻茶豆老會碑記,乾隆八年(1743),集義獻茶豆老會立。創會人劉漢 宝。陰題名。會眾不僅有大興、宛平两县漢、旗民,玉田、通州、天津、山東、淮安等地人氏,還包括北京普濟庵、天壽庵等信眾。碑題年代自“清乾隆八年起十四年六月初三日”。 089 重整供膳香燈老會碑,乾隆十年(1745),供膳香燈老會立。道光十年重刻。两側分刻立碑及重刻年月。陰會首邓玉安及會眾近二百人題名。 090 赐福如意供茶老會碑記,乾隆十三年(1748)三月一日,赐福如意供茶老會立。會首劉二格等。眾善各捐已赀,置桌凳壶盏,每月初一、初二、十五、十六等日,在育德殿前玉皇阁下供設。陰題名信士信女各一百二十人左右。 091 東嶽廟三伏供獻凈水會碑,乾隆十三年(1748)七月,凈水會立。會首常春、吴門韓氏等,會眾會眾一百多人,自伏初至夏末,每日晨集取甘泉,以次進獻正殿及配廡諸司。 092 獻茶會碑記,乾隆十四年(1749)五月,張元恺撰,獻茶老會立,嘉慶十七年 (1812)重刊。陰題名會眾五百多。[38] 093 馬王聖會碑,乾隆十四年(1749)六月二十三日,馬王聖會(驢行)立。 权文彬等集資鸠匠飾粉馬王等神像。陰題“ 京师順天府東四牌驢楼驢市眾善弟子誠造”,題名鋪家人等一百五十多。 094 鲁祖老會碑,乾隆十七年(1752)六月一日,鲁祖老會立。會眾為順天府大、宛二县朝陽關内外搭彩眾士人等。陰題名七十多人。 095 京都大宛二县朝陽關内外五行八作重脩鲁班殿碑記,乾隆十八年(1753)八月一日,李朝瑞撰,鲁班聖會立。陰會首胡樨良及會眾约二百題名。 096 東嶽廟獻花勝會碑記,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 婁近垣撰,獻花老會立。此會成立已久,捐赀剪缀花木為供具。與會者具得饮食,管弦以歌,醉饱嬉迂。陰側總管劉玉等題名,會眾有乾清宫眾善人等及其餘三百多名 。 097 東嶽廟路燈老會碑記,乾隆二十二年(1757)三月,姚昌時撰,散司路燈老會立。碑文記散司路燈老會年久事驰,鸿舻安保與張義福、董德興皆三世參與其事,故相與倡和,重整會務。 陰題名會眾二百餘。 098 東嶽廟重脩落成碑記,乾隆二十六年(1761)十二月,高宗弘歷撰。满漢文對照。 099 東嶽廟路燈會碑記,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梁詩正撰,路燈老會立。會首張義福等。陰題名漢、旗會眾四百多。 100 散司會碑記,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宋光熊撰,散司老會立。陰會首人等題 名。 101 齊化門東嶽廟撢塵會碑記,乾隆二十七年(1762)十二月十四日,富德撰,撢塵老會立。碑下方刻“撢塵會因果感應記”,側同治十三年三月十四日重脩題記。陰漢、旗會眾二百多人題名。 102 東嶽廟御制詩碑,乾隆二十八年(1763)二月,清高宗弘歷撰。 103 凈爐會記,乾隆二十八年(1763)八月,婁近垣撰,凈爐老會立。側“朝陽門内凈爐會旗民人等同立”,乾隆四十九年三月重刻。陰天上達光明殿正堂劉冲瀚、敕封妙正真人婁近垣、正大光明殿正堂汪冲濟、東嶽廟住持楊绍囗等,及會眾三百多。 104 羊行老會碑記,乾隆二十九年(1764)三月, 沈德潜撰,羊行元宝老會立。會首李 宦、張仲魁等,陰題名會眾近三百人。 105 鲁班聖會碑,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鲁班聖會立。東直門内南北小街木匠、石 匠、瓦匠眾善出資刊石。陰題名會眾一百多人。 106 東嶽廟慶司會碑記,乾隆三十三年(1769)十二月七日,張绶撰,慶司老會立。會首王永德等。側“京都四牌楼猪市慶司老會眾等誠獻”。碑載“慶司者,以廟有七十二司,司有神诞日設慶贺之義焉”。陰題名會眾百人。 107 撢塵老會碑,乾隆三十九年(1774)六月十四日,蒋赐啓撰,撢塵老會立。碑文叙述“撢塵老會者,自有此廟即有此會,以清除殿宇塵氛,绵绵延延,數百餘年。可謂善善相因,绳绳相繼”。側刻同治十三年三月十四日重脩題記。陰題名信士、信女约三百。 108 重脩鲁神像碑記,乾隆四十八年(1783)二月, 陳锺英撰,鲁班會立。陰會眾題名一百多人。 109 獻茶會碑記,乾隆五十年(1785)五月, 張元凯撰,獻茶老會立。會首吕進忠等,陰題名會眾五百多。嘉慶十七年(1812)重刻。[39] 110 鲁祖碑記,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一日,鲁祖老會立。此碑是“順天府大興县朝陽關内南小街以内眾棚鋪搭彩眾士人等年例供獻於鲁祖先聖台前”。陰眾鋪户、眾夥計會末等題名。 111 鲁祖聖會碑,乾隆五十五年(1790)五月,鲁祖聖會立,順天府大興县朝陽門外棚行眾善人等公獻。陰題名會眾六十多人。[40] 112 重脩馬祖殿碑文,乾隆五十六年(1791)九月一日,王囗囗撰,陰會眾題名三百多 人。[41] 113 東嶽廟獻燈會碑記,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二十一日,阿克東阿撰,獻燈老會立。此會每月朔望前一日,在上聖一十四殿獻燈恭進香烛錢糧,地府七十二司各進香烛。碑側刻已故弟子、信女姓名。陰題名會眾三百餘。 114 鲁班聖祖碑記,乾隆五十七年(1792)三月,内務府营造司工部营缮司五城囗囗為報答神恩立。陰題名六十多人。 115 萬善吉慶懸燈老會碑,嘉慶元年(1796)八月一日,懸燈老會立。會眾為東安門内北池子沙滩張處會同朝陽關内外旗民。陰題名二百多人。 116 萬善撢塵放生老會碑,嘉慶三年(1798)五月一日,萬善撢塵放生老會立。會眾為順天府大、宛二县朝陽關内外旗民人等。陰題名二百多人。 117 鲁祖老會碑,嘉慶十七年(1812)十月十二日,余源林撰,鲁祖老會立。此會為北京城里關外木石瓦作同立。陰側題名會首均列廠鋪號及匠名,共有二十九家;另列助會首名單八十六人。 118 馬王廟會眾奉祀碑記,嘉慶二十五年(1820),馬王老會立。會首趙五、李九等,會眾為朝陽門内東四牌楼馬市眾弟子。陰題名一百多人。 119 鲁班聖會碑,道光元年(1821)六月六日,鲁班聖會立。陰刻朝陽關外棚行弟子題名一百多。 120 東嶽天齊廟供养記,道光十六年(1836)冬月一日。陰題名百人太監與個别信女。 121 重脩斗壇延壽燈殿碑,道光十七年(1837)五月,天津關、龍江關、惠王府、岫贝府諸人等立。側“倉神殿東西客堂建立”,“道光十六年三月吉立”。陰題名。 122 東齊便眾善山東撢塵老會碑,道光十七年(1837)六月二十日,山東撢塵老會立。陰題名會眾二百多,有月盛席店、天興鐵鋪、萬匯煤鋪、永成皮鋪、雙成布鋪、三義局等諸多店家鋪號在內。 123 海神殿碑,道光十八年(1838)三月重刻。側書海神殿山門平台建立等字。陰題名。 124 重脩東嶽廟鲁班殿碑,道光二十三年(1843)六月十九日,崇文門内東單牌楼瓦作立。陰題名會眾一百餘。 125 鲁班碑,道光二十六年(1846)五月一日,桶行立。 此碑原立於東嶽廟西廊鲁班殿之側。陰題名會眾近百人,包括店號。 126 東嶽廟地界碑,咸豐三年(1853)。 此碑是北京官府勘察東嶽廟地界四至後所立。碑文嚴飭地方势力“希圖侵占”廟産,“致滋弊混”等行為。 127 公議重整萬善撢塵放生聖會碑,同治元年(1862)壬戌,萬善撢塵放生聖會立。側刻 “京兆内廷並各門内外旗民眾善人等敬獻”。陰題名會眾三百多。[42] 128 東嶽廟糊飾窗户會碑,同治五年(1866)八月,寅光撰,糊飾窗户會立。额“壽安 宫、锺粹宫、储秀宫”,該會年例糊飾東嶽廟、九天宫、慈尊寺三廟。側“糊飾窗户年例呈進每日三廟常供高香贰千肆百束。”。陰題名會眾乾清宫等處總管首领太監旗民四百多。 129 東嶽廟拂塵會碑記,同治六年(1867)三月十四日,拂塵老會立。 會首全才、吉才 等,會眾崇文門内外順天府大宛二县旗民眾善人。陰題名一百餘人。 130 白紙獻花會碑,同治六年(1867)三月,奎麟撰,白紙、獻花二會立。陰會眾太監軍民一千多題名。 131 東嶽廟撢塵會碑記,同治七年(1868)三月,潘祖蔭撰,撢塵會立。側“萬善撢塵每月贰拾伍日諸同洒掃進香”,“光緒十六年闰二月重脩題名”。陰乾清宫等處總管首领太監及其它會眾约七百人題名。 132 公議仝囗凈水老會碑,光緒二年(1876)六月十五日,凈水老會立。側“年例三伏清晨供獻凈水老會”。陰題名會眾约三百。 133 鲁班會碑,光緒八年(1882)三月一日,董德保撰,鲁班聖會立。陰題名會眾九十多人。 134 公議重整凈爐老會碑,光緒十三年(1887)三月十七日,凈爐老會立。 側“朝陽門内外旗民眾善人等”。陰眾善題名。 135 東嶽廟重脩药王等殿碑,光緒十四年(1888)三月,朝陽門内外棚行眾弟子立。該行募資脩茸東嶽廟西廊药王殿、酆都殿。陰題名多鋪號,如泰山涌糧店等。 136 重建老撢塵會碑記,光緒十八年(1892)三月十四日, 周之德撰,老撢塵會立。此會組织結構明晰,會眾職衔繁多。陰題名善男信女三百餘多宗室成員,有鋪號及萬善白紙會參與。 137 公議同善重整誠獻清茶聖會碑,光緒十九年(1893)三月,梁錦奎撰,清茶聖會立。碑文記載香會組织與會眾分工頗詳。側“皇城内外旗民眾善人等”等字樣。陰會眾題名约三百人,包括其它香會廟庵等組织,如二頂老會、三合石廠、廣濟庵、延静寺等。 138 白紙獻花會碑,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月,白紙獻花會立。會首阮進壽、段文元 等。陰題名會眾五百多,部分列捐款數目,亦寫明身份或地点。 139 香燈供膳窗紙會碑,光緒二十二年(1896)三月,香燈供膳窗紙會立。首助長春宫主管劉得印前後捐银壹萬两以备香燈供膳窗户紙會之需。陰題名會眾三百多,助缘太監均列官品。 140 鲁班祖师碑記,光緒二十八年(1902)冬,木廠商立。 諸木廠商奉派承脩石牌楼工 程,仰赖祖师保佑,重脩殿宇、庄俨獻彩,以答神庥。陰題名。 141 香燈供膳碑,光緒三十二年(1906)仲秋,香燈供膳窗户紙會立。長春宫劉得印及苍头村催头弟子李六十、小辛庄催头弟子王有才等會眾七十人,在張家湾、馬驹橋等處置地,以每歲所取租项為東嶽廟十八狱佛前供膳之需。此會於光緒二十二年已立一内容相似之碑。[43] 民國碑 142 公議重整凈爐供粥老會碑,民國七年(1918)戊午,凈爐供粥老會立。會眾為京兆 大、宛二县旗民。陰題名三百多人。 143 鲁祖聖會碑,民國八年(1919)八月,鲁祖聖會立。 陰會首張文芳及會眾九十餘人題名。 144 陳設彩作两行公立碑,民國十六年(1927),陳設、彩作两行立。陰題名。 145 黎園重建喜神殿碑,民國十七年(1928),張鼎乾撰。[44]
圖 146 東嶽廟圖,原碑高一米四,立在東道院。在小柳司氣太《白雲观志(附東嶽廟志)》書中,此圖亦称《御製東嶽廟圖》,應是康熙或乾隆年間重脩東嶽廟時製作。 [1] 北京市檔案館編《北京寺廟歷史資料》第181頁,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年。 [2] 小柳司氣太《白雲觀志(附東嶽廟志)》,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昭和九年。 [3] 她的著作 The Peking Temple of the Eastern Peak: The Tung-yueh Miao in Peking and its Lore發表於 1964年(Nagoya:Monuenta Serica),書後附録了Janet ten Broeck 女士在1927年對東嶽廟所做的詳細的描述並繪製的廟圖。 [4] 他前後在北京大學《歌謠》周刊第五十、六十一號上發表過《東嶽廟的七十二司》、《東嶽廟游記》二篇文章。 [5]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6] 由於個人力量有限,並且前幾年主要致力於海外華人傳統民間社會(如荷印殖民地的婆罗洲“公司”)的歷史、制度與結构的研究,故此项計劃至今尚未最後完成。 [7] 在施舟人先生的主持下,1993年一個由荷蘭萊頓大學、法國(索邦)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學和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多方合作的“聖城北京”研究專案成立,出版了《三教文獻》半年刊,並在巴黎和北京舉辦了多次國際學術研討會。過錄、整理、出版東嶽廟碑文是本專案的重要內容之一,前後參加鈔錄碑文工作的有徐蘋芳、Alix Feng、吳建雍、王崗、于光度、趙建霄、竇坤等先生。本文是为该项目而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发表于2000年的《三教文献》第三期。CNWS,Leiden. [8] 在張留孫剛到大都不久,太子病重,忽必烈派他去謢視,很快太子就康复了。後來忽必烈幸 日月山,昭睿順聖皇后得重病,張留孫再次被召视疾,並通過释梦的方法預測皇后的病在第二年春天會痊愈,結果如其所說。事見趙孟頫《大元敕賜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碑並序》。 [9] 《元史.世祖本紀》 [10] 張留孫生於1248年,關於他的卒年,論者都以為是1321年。實際上,至治二年十二月壬子是公元1322年1月2日。 [11] 趙孟頫本人則在一個月後去世。見任道斌《趙孟頫系年》第214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12] 有關東嶽廟的创建,參閱拙文《元大都東嶽廟的興建及其社會經濟背景》。 [13] 據《帝京景物略》(第64頁),趙世延是趙孟頫之弟。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 不少人誤以為鲁國大長公主的食邑是在全宁(即今内蒙古翁牛特旗),其說源於虞集碑。考證見 拙文《元大都東嶽廟的興建及其社會經濟背景》。 [15]《帝京景物略》第64頁。 [16]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第17頁,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17] 虞集《河圖仙壇之碑》,見《道園録》卷二十五,陳垣《道家金石略》第963-966頁,文物出 版社,1988年。 [18] 有關吴全節與吴澄、虞集等人的關系,參見拙文《元代玄教的興衰》。 [19] 以上論述根據吴澄“致吴特進書”及其“詩序”而作,參見陳垣《道家金石略》第918-919頁。 [20] 如“國初城大都,规模宏遠,祖社朝市,廟學官署,無一不备,独東嶽廟未建”等句,一字未 改地抄袭。 [21] 見吴澄“與吴特進書”, 他在信中進一步對時人廣建祠宇、浮華崇祀之風大加抨擊。《道家金石略》第918頁。 [22] 孙健《北京古代經濟史》,第150頁,燕山出版社,1996年。 [23] 文中所阐述明英宗對神學之見解,參閱施舟人“Inscription pour la reconstruction de temple du Pic de l’Est à Pekin par l’empereur Zhengtong”,《三教文獻》第二期,莱頓大學出版社,1999年。 [24] 據說原有一碑記載馬氏脩廟事迹,碑陰刻有馬氏像。此碑不知毁於何時,亦無拓片。 [25] 有關會碑之研究參见拙文《北京東嶽廟香會初探》。 [26] 陳垣《道家金石略》第910-913頁收錄此碑。 [27] 陳垣《道家金石略》第917-918頁收錄此文。 [28] 此會會名不詳。 [29] 是碑泐甚。碑文撰者與萬歷十九年的《嶽廟會眾碑記》為同一人,甚至碑文的大部分内容也相 同。只有個别地方,如會首會眾與供品等不同而已。劉厚滋《目錄》將此列為萬歷二十年碑。 [30] 此會會名不詳。 [31] 曹老虎觀又稱曹老公觀,是崇元觀的俗稱。 [32] 宣武區城隍廟街城隍廟亦立有一通内容完全相同的碑。 [33] 會名不清。 [34] 劉厚滋《目錄》無此碑。 [35] 此碑目據 劉厚滋《目録》補,第127頁。 [36] 此碑與前碑《懸燈老會碑》内容完全一致,應属一碑二刻。不過,據劉厚滋《目錄》,此碑額 為“馬王老會”四字,且由吉時中而非奇勒伦書。 [37] 此乃一铁碑。 [38] 此碑劉厚滋未錄。 [39] 此條劉厚滋《目録》列為乾隆五十九年。 [40] 劉厚滋《目録》無此條。 [41] 會名不詳。劉厚滋《目録》無此條。 [42] 劉厚滋将此碑置於民國十一年(壬戌)條目下。 [43] 劉厚滋此碑年代為光緒二十三年,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