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人物看地方文化传统(上)

袁冰凌

大概很少人知道,除了勾践后裔组成的闽越王族外,福建历史上最早被正史收录的人物是一千九百年前的永泰高盖山人徐登。在范晔的《后汉书》中,徐登不仅是第一个有名有姓有事迹的福建人,并且他是一个医术高明的道士,善于以“禁术”治病。东汉后期兵荒马乱,疾疫大起,徐登游历江浙,遇同道浙江东阳人赵炳于永康县乌伤溪水之上。俩人比试道法,赵炳能使枯树生华,徐登却会禁水不流,相约以医术行世,救助百姓。因徐登道高年长,赵炳事之如师。[1]

虽然时过境迁,福州西北数十公里的高盖山一直保存了他的香火。高盖山的名山室原来有供奉徐登和赵炳的徐真君祠堂和赵真君坛,后来才逐渐被佛教寺院侵占。到了宋代,地方传说演变成徐登和弟兄姐妹七人在那里修养,后来一同升天。永泰有地名徐公里仙茅山,顶上有“罗喜洞”三字,相传是徐登的修炼处。南宋梁克家《三山志》中还有一种说法,来自宁德霍童山的高道赵炳与高盖山徐登,“酌东留水为醪,剥枯松皮为脯”,被山上的采樵者看见。[2]这很可能是五代以来出现的新传说。公元933年闽王王延钧即皇帝位,国号大闽,封闽东霍童山为东岳、永泰高盖山为西岳。不过,霍童山早在三国晋代就以草药闻名,著名道经《太上灵宝五符序》记载吴主孙权曾派人到那里引种益寿延年的药材黄精,东晋文学家、医药学家陶弘景为了研究草药和丹药也在霍童山生活多年。[3]所以说赵炳曾在霍童山活动过并不是没有可能的。

如果说徐登的香火主要在福州永泰地区传播,与徐登联名的赵炳的事迹则在江浙流传,永康、临海一带不仅有赵侯祠、乌伤侯庙,还有“赵侯禁法”的治病法。北宋元丰年间宋神宗敕封赵炳为“灵顺显佑广惠威烈王”。《仙都志》记载,仙都山赵侯庙前有石如船,当地人称为“赵侯船”。[4]前引《三山志》徐、赵二人以东留水为酒、枯树皮为下酒菜的故事就是来自《三洞群仙录》有关赵炳事迹的介绍[5]

    第二位青史留名的福建人是一千八百年前东汉末三国初的侯官(今长乐)人董奉。董奉字君异,也是一位道士,以医术著称于世,历史上他与华佗、张机并称“建安三神医”。[6]他的事迹流传很广,在葛洪《神仙传》、《太平寰宇记》、《三洞珠囊》[7]、《仙苑编珠》[8]、《三洞群仙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9]等晋代到元朝的文献中均有记载。以下三个故事说明,除了他的故乡长乐,海南交州和江西庐山等地都有他的形迹。

    其一是在三国孙吴统治福州时,有一个年轻人担任侯官令,当时董奉年约三、四十。后来此人历任他职,五十年后调官途经侯官,当年故旧来相见者都已是白发老翁,只有董奉颜容不改,一如往昔。此人惊问他是否得道了,怎么自己已经满头斑白,他反倒更年轻了呢。董奉淡淡地回答,这是偶然罢了。

    其二是交州刺史杜燮因毒症发作已死三天,那时董奉正好在交州,听到这一消息赶到官署,把三粒药丸用水灌到杜燮口中,让人扶着他的头轻轻摇晃。过了一会儿,杜燮的手脚似乎开始在动,脸色也回转,大约半天功夫,就能坐起来,四天后才能言语:“死时恍惚如梦,看见十几个黑衣人押我上车,开到一个大红门内,把我直接交付狱官收管。狱中一人一牢房,仅可容身。我被塞进一牢,门口以土覆盖,里面黑暗无光。突然听外面有人说,太乙派使者来召杜燮。又听到有人挖土的声音,然后把我从牢房里拖出来。只见一辆张着大红盖子的马车等在门外,车上坐着三个人,其中一个手上持节的人叫我上车,快到家门我才悟到自己得救了。”为了感谢救命之恩,杜燮在庭院中为董奉建楼供奉,一日三餐董奉只吃一些干枣和少量的酒。他来去如飞,人不知觉。一年多后,董奉表示要走,杜燮再三挽留不住,只好按他的要求置办了一副棺木。第二天中午,董奉死了,杜燮埋葬了他。可是七天后却有人在外地见到董奉,并为他传话给杜。杜燮掘地开棺,但见棺内无尸,唯有一帛,一面画人形,一面丹书作符。

       其三是董奉居住江西庐山期间,有一自幼得癞疾病情十分严重的人到董宅求治。董奉把他安置在一个房间里,外人不得靠近,然后用五层布包住他的双眼,使他不能动弹。不久,有一物来到病人身边,用舌头周身来回地舔,奇痛无比。那动物气息如牛,舌长逾尺,不知究竟为何物。过了许久,董奉进屋解下病人眼睛上的布巾,用水给他冲洗,告诉他回去十几天内不可吹风。这期间病人全身通红,体无片皮,不堪疼痛,只有沐浴才能消痛片刻。二十天后新皮长出,旧疮消尽,肤如凝脂。

       董奉的医名远扬,前来求医求药的人越来越多。他立了一条规矩,治病不收费,只有重病治愈者在他屋边空地上植杏树五棵,轻者一棵。若干年后,蔚然有万株杏林。杏子丰收时,他在林边建一草仓,客人自取杏子而酬之以相当的谷子。如此货杏得谷,用以接济贫困。后人在杏林故地建了一座太一宫纪念他,宋真宗赐额“大中祥符观”,宋徽宗宣和年间敕封董奉为升元真人。[10]在长乐县东南有他的炼丹遗迹,当地有山峰古名“董岩”,有村名董干。据说福州的福山也有供奉他的祠宇。

行医济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很常见,追溯早期福建历史人物的踪迹,不仅揭示了这一文化特征,同时也可以看出悠久的地方传统。前面引用的材料表明,两位道教济世高人,徐登在他的家乡永泰享有千年香火,董奉则在中国南方受广泛信奉。正如施舟人先生在《仙人唐公房》一文中指出的,这种早期道教传统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地方的象征。仅此一点,就足以让当地人民千百年来维护它,使之经久不衰。[11]

原载《福州大学报》2005年5月25日   
 


[1] 《后汉书》卷82下《方术列传》第72下。

[2] 见南宋梁克家《三山志》37寺观类5,第597页,海风出版社,2000年。

[3] 陶弘景修订过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编纂了《本草集注序录》、《养生延命录》、《经食草木养生法》、《灵宝神仙玉芝瑞草养生图》等书。参见施舟人《第一洞天:闽东宁德霍童山初考》,载《中国文化基因库》第1331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 见民国《道藏》影印本,卷上第1112

[5] 宋代陈藵光编撰。

[6]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相当于公元196220年。

[7] 唐初王悬河编撰。

[8] 北宋初王松年编撰。

[9] 元代赵道一编撰。

[10] 《太平寰宇记》卷128载董奉行医造林而成的杏山是在安徽濠州。倘非误记,则可能那里也有董奉的香火。

[11] 参见施舟人《中国文化基因库》,第7083页。